最新资讯

首页 > 最新资讯

央行三季度报告“划重点”

发布时间:2022-11-21 13:04:00 来源:华网-城市金融报 作者:

  本报综合报道 央行发布《2022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提出,加大稳健货币政策实施力度,搞好跨周期调节,兼顾短期和长期、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坚持不搞“大水漫灌”,不超发货币,为实体经济提供更有力、更高质量的支持。同时,报告明确了下一阶段货币政策的主要思路。

  那么,与《2022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相比,此次报告有哪些新提法,释放了什么政策信号?

  报告现新提法

  近期市场对经济前景的信心有所增强,叠加美联储加息节奏或放缓,人民币汇率连续大幅反弹。

  报告指出,通过继续推进汇率市场化改革,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坚持市场在汇率形成中起决定性作用,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加强预期管理,坚持底线思维,做好跨境资金流动的监测分析和风险防范,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发挥汇率调节宏观经济和国际收支自动稳定器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报告同时开辟了名为“人民币汇率保持基本稳定有坚实基础”专栏,向市场释放积极信号,提示未来人民币汇率走势或总体无忧,给市场吃下“定心丸”。

  报告明确,人民币汇率趋稳具有坚实基础,有基本面和政策面两大支撑因素。在基本面上,国内经济大盘稳定、稳中向好,进一步彰显央行对于未来国内经济恢复的信心较足。此外,国际收支大盘基础坚实,这是外汇市场平稳运行的基本盘。

  在政策面的支撑作用上,报告新增“坚持市场在汇率形成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提法,并在专栏中表示,这有利于增强货币政策自主性,有利于经济的长期发展。面对历史上出现的多轮汇率超调,中国人民银行积累了丰富的应对经验,能够有效管理市场预期,为汇率稳定提供坚实保障。

  相较于二季度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三季度报告在“加大稳健货币政策实施力度”后面,删除“主动应对”的表述。

  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郑后成认为,这预示四季度货币政策将在三季度的基础上平稳运行。而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对当前宏观经济走势的判断是“巩固和拓展经济回稳向上态势”。

  坚持房住不炒

  近期,房地产业频频迎来重磅利好。推进并扩大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第二支箭”)、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金融16条”,以及对预售资金监管的适度“松绑”等一系列政策落地生效。

  与此同时,随着购房成本及购房门槛的降低,刚性和改善性需求有望更好释放。

  自2022年10月1日起,中国人民银行下调了首套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0.15个百分点,5年以下(含5年)和5年以上利率分别调整为2.6%和3.1%,同步支持居民刚性住房需求。这是2015年8月以来首次下调首套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第二套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政策保持不变,即5年以下(含5年)和5年以上利率分别不低于3.025%和3.575%。

  央行在报告中再次强调,牢牢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坚持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坚持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稳妥实施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因城施策用足用好政策工具箱,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推动保交楼专项借款加快落地使用并视需要适当加大力度,引导商业银行提供配套融资支持,维护住房消费者合法权益,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植信投资研究院资深研究员马泓认为,近期,房企整体融资环境出现了有利的趋势,风险进一步扩大的概率正在下降。购房者信心有望得以修复,在年内剩余时间内房地产市场逐步触底企稳可期。业内:年内降准降息可能性较小

  在通胀方面,报告提出,要高度重视未来通胀升温的潜在可能性,特别是需求侧的变化,不断夯实国内粮食稳产增产、能源市场平稳运行的有利条件,做好妥善应对,保持物价水平基本稳定。

  在下一阶段主要政策思路方面,报告提出,“加大稳健货币政策实施力度,搞好跨周期调节,兼顾短期和长期、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坚持不搞‘大水漫灌’,不超发货币,为实体经济提供更有力、更高质量的支持”。同时,还特别强调“高度重视未来通胀升温的潜在可能性”。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认为,这意味着短期内,货币政策将主要通过结构性工具定向发力,包括下调5年期以上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加大对房地产的定向支持力度等,而着眼于稳汇市及重视未来通胀升温的潜在可能性,年底前实施降息、降准的可能性较小。

  对于“高度重视未来通胀升温的潜在可能性”的提法,广发证券资深宏观分析师钟林楠认为有以下几层思考。首先,目前地缘政治冲突仍扰动世界能源供应,发达经济体高通胀粘性较强,外部输入性通胀压力依然存在;其次,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广义货币(M2)增速处于相对高位,若总需求进一步复苏升温,可能带来滞后效应;再次,受冬季猪肉采购和采暖需求旺盛、春节错位等因素影响,特别是疫情防控更加精准后,消费动能可能快速释放,也可能短期加大结构性通胀压力,对此要密切关注,加强监测研判,警惕未来通胀的反弹压力。

  值得一提的是,“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主动应对,提振信心”并未出现在此次报告中。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认为,这或意味着央行流动性调控宽松程度的边际收敛。核心原因在于央行从金融稳定角度,对防止资金空转的考量及汇率、国际收支重要性的提高。当前货币政策首要目标在稳增长保就业、金融稳定、稳汇率及国际收支间高频切换,政策基调将在稳健略宽松及稳健中性之间灵活切换。

(责任编辑:李静 )

声明

  一、本网发布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本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二、凡来源非“华网”的所有作品均为转载稿件,其目的在于促进信息交流,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内容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单位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应予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三、如本网所刊载稿件涉及版权问题,请版权人于30日内来电、来函与本网联系。联系电话:010-63857828 。

  四、本网站如因系统维护或升级而需暂停服务时,将会事先公告。若因线路及非本网站控制范围外的硬件故障或其它不可抗力而导致暂停服务,对于暂停服务期间造成的一切不便,请读者见谅。

  五、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相关阅读

  本报综合报道 央行发布《2022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提出,加大稳健货币政策实施力度,搞好跨周期调节,兼顾短期和长期、[详细]

2022-11-21

  在第五届进博会上,虹桥国际经济论坛对外发布《世界开放报告2022》。报告显示,中国开放指数从2012年的0.7107提升至2020年的0.7507,提高了5.6%,排名从第47位提升至第39位,成为[详细]

2022-11-18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国与东盟的贸易往来近年来保持良好增长势头,展现出强劲韧性和巨大潜力。中国与东盟在多领域更加紧密的经贸合作不断收获硕果,生发源源动力,提振区[详细]

2022-11-18

  本报讯 (宋雨星) 近日,工行陕西省宝鸡分行为了进一步丰富离退休党支部政治生活,掀起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二十大精神热潮,举办了以“展望新时代,助力新征程”为主题的[详细]

2022-11-18

  近日,个别银行固收类理财产品净值及收益率出现回撤。这其中的原因有哪些,是否会对市场产生冲击?面对这一局面,投资者该如何应对?  近期,受到全球主要央行加息、国内新冠肺[详细]

2022-11-18

关于我们 | 人员查询 | 广告服务 | 组织机构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陕)字第011号 备案号:陕ICP备17004592号-2

不良信息举报、虚假新闻举报电话:029-89668717 010-63857828 邮箱:csjrhw@163.com

地址:西安市高新区锦业一路10号中投国际大厦A座18层城市金融报社(华网) 北京事业部:北京市丰台区高庄119号

陕西出版传媒集团报刊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法律顾问:陕西海普睿诚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