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讯

首页 > 最新资讯

金融业对外开放迈入高水平

发布时间:2022-10-28 11:23:55 来源:华网-城市金融报 作者:康 健

  近年来,中国持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扩大金融开放,金融业对外开放呈现新局面:取消银行、证券、基金、期货、人身险领域外资股比限制;推进跨境证券市场的互联互通;启动沪深港通、沪伦通、债券通,完善合格机构投资者制度,取消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额度限制……

  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统筹开放与安全,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正从制度和机制上向着更高水平迈进,更好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

  银行业保险业开放取得新进展

  “十年来,中国银行业保险业对外开放实现又一次飞跃。”中国银保监会政策研究局一级巡视员叶燕斐说。

  取消银行业保险业外资股权比例限制,首家外资独资保险控股公司、首家外资控股理财公司、首家外资独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等相继成立;外资准入数量型门槛大幅降低,包括取消总资产、经营年限、设立代表处年限等要求;中外资银行保险机构经营范围基本实现一致……

  对深耕中国金融市场的国际金融机构而言,这十年是“首家”层出不穷、业务规模和服务范围大幅扩张的十年。

  中国银保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5月末,外资银行在华共设立了41家外资法人银行、116家外国银行分行和134家代表处,营业性机构总数919家,境外保险机构在华共设立了67家外资保险机构和80家代表处。

  2022年上半年,开放实例落地又取得新进展。批准施罗德交银理财有限公司、德国巴登-符腾堡州银行上海分行开业,批准贝莱德建信理财公司参与养老理财产品试点,批准大新银行在已有法人子行的基础上,再新设直属外国银行的分行,成为全国首家“双牌照”银行。

  资本市场高水平开放稳步推进

  近年来,资本市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稳步推进。

  市场开放不断深化。交易型开放式基金(ETF)纳入沪深港通标的落地实施;沪伦通机制对内拓展到深交所,对外拓展至德国、瑞士市场;A股纳入国际知名指数并不断提升比重;在香港推出A股指数期货;中日、内地与香港ETF互通产品顺利推出并平稳运行。

  产品开放稳步推进。合格境外投资者新规发布,允许合格境外投资者投资商品期货、商品期权等衍生品,目前已有9个品种向境外投资者开放,其中2021年新增原油、棕榈油期权两个国际化品种。

  行业准入全面放开。证券基金期货经营机构外资股比限制全面放开,一批外资金融机构加快在华投资展业步伐。截至2021年末,12家外商控股或全资证券基金期货公司获批。

  目前中国资本市场已成长为全球第二大市场,开放程度日益提升,吸引了越来越多国际投资者积极参与,他们对中国资本市场继续扩大开放寄予期待。

  中国金融市场吸引力增强

  随着金融业进一步扩大开放,中国金融市场的吸引力与日俱增。

  一大批国际金融机构积极参与中国金融市场发展。中国银保监会数据显示,2021年,在华外资银行资本和资产均较十年前增长超过50%,在华外资保险公司资本十年间增长1.3倍,资产增长6倍。

  人民币资产吸引力不断上升。不断拓展的开放渠道,吸引大批国际中长期投资者加快配置人民币资产。国家外汇管理局数据显示,2021年末,境外投资者投资中国证券21554亿美元,较2012年末增长3倍。

  作为中国扩大金融开放的最新例证,内地与香港利率互换市场互联互通的启动渐行渐近。届时境外投资者可以通过该机制购买中国市场的金融衍生品,满足利率风险管理需求。

  增持人民币资产、投资增设机构、广纳中国人才,包括瑞信、高盛、花旗、摩根大通在内的国际金融机构,纷纷加大在中国的投资,以期在激烈竞争中巩固自身市场地位。

  高盛中国联席主管兼高盛高华证券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范翔表示,中国持续扩大金融开放,优化营商环境,提升外资投资便利度,是外资机构竞相布局中国金融市场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年来,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在行业准入放开叠加资本双向流动加快背景下,外资机构布局中国市场进程将继续提速。

  彭博亚太区总裁李冰认为,未来境外投资者参与中国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将不断提升,这不仅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发掘中国金融市场潜力、捕捉机遇,同时也有助于推动中国金融市场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李静 )

声明

  一、本网发布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本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二、凡来源非“华网”的所有作品均为转载稿件,其目的在于促进信息交流,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内容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单位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应予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三、如本网所刊载稿件涉及版权问题,请版权人于30日内来电、来函与本网联系。联系电话:010-63857828 。

  四、本网站如因系统维护或升级而需暂停服务时,将会事先公告。若因线路及非本网站控制范围外的硬件故障或其它不可抗力而导致暂停服务,对于暂停服务期间造成的一切不便,请读者见谅。

  五、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相关阅读

  近年来,中国持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扩大金融开放,金融业对外开放呈现新局面:取消银行、证券、基金、期货、人身险领域外资股比限制;推进跨境证券市场的互联互通;[详细]

2022-10-28

  本报讯 (陈文光) 9月下旬,工商银行浙江省舟山分行位于定海区干览镇、嵊泗县五龙乡的工银“兴农通”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点相继挂牌投入运营。  在尚无传统物理[详细]

2022-10-28

  本报讯 (郑漳坤) 今年以来,工行福建省漳州龙海支行持续发力三方绑卡支付业务拓展,不断拓宽中间收入来源,9月份有效快捷支付绑卡数达6.54万户,年日均动卡数达4.51万户,指标完[详细]

2022-10-28

  “双11”购物节即将拉开帷幕,除了各大电商平台,商业银行也纷纷展开预热,多家银行推出信用卡优惠活动。为什么“双十一”节点上,各大银行要加码添福利?[详细]

2022-10-28

  本报综合报道 悬在电子烟产业头上的最大不确定性终于尘埃落定。  自去年3月电子烟监管方向明确以来,消费税一直是悬在电子烟行业头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详细]

2022-10-28

关于我们 | 人员查询 | 广告服务 | 组织机构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陕)字第011号 备案号:陕ICP备17004592号-2

不良信息举报、虚假新闻举报电话:029-89668717 010-63857828 邮箱:csjrhw@163.com

地址:西安市高新区锦业一路10号中投国际大厦A座18层城市金融报社(华网) 北京事业部:北京市丰台区高庄119号

陕西出版传媒集团报刊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法律顾问:陕西海普睿诚律师事务所